作者:袁家海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电力合作潜力巨大。电力既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也是未来实现能源转型、气候治理等全球目标的关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中了全球主要的能源生产国,并且正在从能源供应者向消费者的角色转变,限制其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电力工业基础和技术的落后。很多国家缺少足够的资金、技术和开发能力,电力工业发展进程缓慢。
据统计,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装机约480瓦,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和我国当前水平的1/3。从技术成熟度、发电经济性、系统安全性等角度考虑,火电尤其是清洁高效煤电依然是当前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为经济可靠的技术选项。中国火电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经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1978年-2017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分别从5712万千瓦、2566亿千瓦时提高至17.77亿千瓦、6.42万亿千瓦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煤电技术和标准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空冷机组、60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等。煤电平均供电煤耗从1978年的471克/千瓦时下降到2017年的309克/千瓦时,其中最先进的100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的供电煤耗已降至271克/千瓦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中国已探索出一条煤电清洁高效发展之路。
中国煤电行业技术进步得益于多项举措。通过新建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关停小机组和落后机组,2016年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占比达到42%,装机结构得到优化,发电效率得以提升。保守估计,关停的1.1亿千瓦小机组可节约9000万吨标准煤。
此外,现役机组的清洁高效改造也至关重要。按照规划要求,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要在2017、2018和2020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17年底,全国已实现煤电超低排放改造规模约7亿千瓦,占在役机组的71%;除部分西部地区外,中东部地区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基本实现超低排放。
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节能改造、运行优化等综合措施,煤电实现了全过程(从设计、施工、投运到关停)、全方位(供电煤耗、排放浓度、总量控制、监管、统计等)、全要素(气、水、声、渣等)的清洁化发展,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在温室气体减排、废水治理、固废综合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2016年,中国火电碳排放强度为822克/千瓦时,排放绩效优于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中国煤电超低排放标准要比世界主要煤电国家现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严格很多。
当然,中国在2003年后煤电装机快速增加的同时没有及时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导致亚临界技术仍占在役机组的40%以上。此外,近年来电力需求增速显著放缓而煤电投资势头不减,导致采用最新超超临界技术的煤电机组常常在亚临界状态运行,拖累了技术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中国的煤电排放标准一直在升级,当前超低排放标准的减排投入产出效率也值得反思。这些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从中国煤电发展历程中汲取的教训。
“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火电都将作为主力电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发展应采取最优适用技术原则,立足于能源转型的长远发展,以整体能源系统、经济系统转型代价去衡量转型的速度和进度,不能单方面推动某种能源发展,而要充分考虑各区域发展需求,平衡各类电源发展。
建议近中期以清洁高效火电为主,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用更高的环保与能效标准引领煤电高质量发展,不能在低标准下简单地增加煤电装机。通过技术改进、环保标准提高、市场竞争等方式,减少因建设落后机组而造成的投资浪费和搁浅风险。通过环保电价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共同应对中长期煤电发展风险,在确保电力供应充足的前提下,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电力工业体系。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
空气知库专栏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与中国环境报合作设立,分享国内外先进空气污染治理经验。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原文。